今年早秋,澳门新葡萄新京最新版本退休教师梁广坚教授来到郁南县桂圩镇知备村山冲水田,了解他参与主持的杂交水稻金龙优2018实验田的收割情况。看到穗长谷粗,大显丰收之象,梁老内心喜悦,遂作诗一首:“两侧山青冲地黄,密密金穗映山岗。大暑割禾汗满田,正午晒谷争热光。”其退而不休、奉献余热的美好情怀,跃然纸上,清晰可见。
金风送爽,染黄了又一片稻田。阳光照耀在高高的麦穗上,照耀着耕作者的汗水,照耀着“稻梦人”们的笑容。
2022年,我校赠予郁南县高产水稻金龙优2018,郁南县产量再创新高,水稻亩产增产了30%,平均亩产552公斤,最高亩产达到668公斤。
9月8日,学校收到来自受惠乡村知备村村民送来的锦旗和信,对我校提供优良品种水稻表达感谢。在推广高产水稻的背后,是我校澳门新葡萄新京最新版本退休教师梁广坚教授的初心依旧和矢志不渝。
01 推优产稻 种梦禾夏
“水稻育种前期离不开环境考察,生态要与技术相结合。”梁广坚如是说。金龙优2018为感温型杂交稻品种,对温度很敏感,育种环境要选择低纬度的、气温较高的地区,否则会因为水土不服导致实验减产。同时,还要避免水稻籽粒成熟期出现高温逼熟现象。郁南县的山冲田处于亚热带地区,气温高但又不至于炙热如炉,符合上述所有条件,便成为了种植高产水稻的不二之地。选择好适宜的地段之后,接着确保技术进村入户,教会农民新的种植技术。
此时,梁广坚团队又面临着一道新的难题:很多农民担心施加有机肥会增加成本,顾虑高产的水稻口感不好。梁广坚为了打消这些疑虑,让农民放心使用新技术,他走村访户,用自己丰富的种植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打破了农民们对高产水稻的刻板印象,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又因为梁广坚为人和蔼亲近,农民想要和他一起合作的意愿愈发浓烈。在梁广坚心里有一块地方始终热忱而又坚定:“我们是为了农民生活变得更好而搞科研的,我们始终站在农民这边。”
02 躬行实践 紧跟潮流
右一为梁广坚
梁广坚与种植业的缘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结下的。1968年,全国正值上山下乡浪潮,他紧跟时代步伐来到了郁南县公社插队。当年的下乡知青需要承担水利建设等任务,梁广坚作为年轻劳动力,也投身到农作中去。在几年的下乡经历中,他从初插秧的生疏到后面的驾轻就熟,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风吹稻香,吹过了五十多年。今天,他仍然辛勤地扎根在稻田里,深耕细作。
如今到了古稀之年,梁广坚仍然坚持在为学校、为种植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退休了,他也仍热爱着种植业。梁广坚在家的院子里,专门种植药材和观赏性的植物。在为下乡农村创业的青年授课时,他日常种植的盆栽便成为最好的一手资料。他还会经常去到朋友的地里一起探究作物的生长,时不时还会带学生过去参观交流,他认为这也是他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兴趣使梁广坚愿意在种植业继续思考和耕耘,他表示:“不停地探索和思考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知道时代需要什么,这也是促使我不断学习的动力。”
03 知行合一 亦师亦友
早年的下乡经历让梁广坚早早就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善于思考的他知行合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梁广坚如此说道:“大学是一个培养思维的地方,我们要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上,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实践的发展上奠定新的理论。”正是他这份严谨的科研态度,使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梁广坚经常教导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的课堂上,少有枯燥的生物知识,更多的是一个个通俗的小故事。他还擅于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开阔学生的实践视野,他经常带学生去生物园实地观察,甚至是带到自己家的“试验基地”,给他们介绍生物特征习性。
梁广坚认为教师应该始终与学生同行。在回忆教学往事时,脸上都是止不住的笑容:“在教05级毕业班时,我带队学生去九龙湖考察,那时候学生不怕我,都是笑着给我出题,让我作诗融入他们的姓名以及所情所景,学生高兴,我也很高兴,就像是朋友间的相处。”
山河舒锦绣,桃李竞芳菲。梁广坚教授铿锵而朴实的话折射出老教师对人生、科研、教学的热爱,保持初心、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三尺讲台,一方稻田,便承载了梁广坚一生的追求。
(转自校园网)